墨文院发文

寻找中国历史的独特印记,从新文学看新中国——青年学人张宇奇新作《尚未完成的历史》出版发行

+关注墨文院

鲁网11月28日讯文学作品往往能够发出一个时代的先声,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,体现了时代的关注和人们的思考。因此,文学作品常常被爱好者称为时代的镜子,读者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,能够从镜中管窥逝去时代的侧影。2023年10月,北大文学博士张宇奇的新作《尚未完成的历史:从到的中国新文学之变》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。

中国近现代文学如同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,记录着中国百年变革的脉络。在新书《尚未完成的历史:从到的中国新文学之变》中,作者张宇奇以独特的视角,深入探讨了中国新文学的演变过程,在精读茅盾的《子夜》、丁玲的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、柳青的《创业史》和陈忠实的《白鹿原》等经典著作的同时,围绕“封建与反封建”这一主线,对历史上的一些关键问题进行梳理,全方位、多角度地再现了中国近百年来的巨大变革。

张宇奇在“引论”部分阐明了自己创作本书的初衷:中国的新文学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荣历程。在广阔的历史眼光中研究中国新文学,意味着要从几百年去看几年、十几年、几十年,而不是从几年、十几年、几十年去归结几百年。从这个角度说,重读经典文学作品的意义依然重大,也是从这个角度说,这些作为经典的意义才能在当代的质询中被不断发现。实际上,我们可以从这样的重读出发,不断推动中国新文学研究,融合经典作家、经典作品、经典化的学术研究为一体,进一步向前发展。

20世纪的中国新文学承载了呼唤民众觉醒与抗争的历史使命,在每个历史节点都留下了独特的印记。茅盾、丁玲、柳青、陈忠实等作家,不仅是文学家,更是时代的见证者和记录者。他们从中国的现实出发,创造了属于中国新文学的独特形式,记录了新中国的嬗变,吹响了时代变革的前奏。这些文学巨匠自觉地思考起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,以文学创作为武器,凝聚了人心,唤醒了大众,勇敢地承担起破旧立新的使命,为新时代的来临贡献了属于自己的力量。

在这部新书中,张宇奇对“封建”与“反封建”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审视。与传统观点不同,他从中国的现实出发,使“封建”这一本质化的范畴变得更加丰富、多元,也更具当代意义。这一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解框架,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演进和社会变革。

张宇奇通过深度文本分析,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深刻对话。《子夜》《太阳照在桑干河上》《创业史》《白鹿原》等经典作品,各自反映了作家所处时代的特质。而张宇奇则通过文本的细读,洞察了这些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时代问题。值得一提的是,他的作品得到了北大教授、“中国好书”得主韩毓海的推荐,使得这场对话更显厚重。

韩毓海在“序言”的中说,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从问题出发的,而一个问题解决了,新的问题产生了,解决问题、发现问题,是一个无穷的实践、探索过程。因此,优秀的作品,一定是从问题出发,引导我们进入更为深刻、复杂的问题。思想的工作不是使一个范畴、概念更加本质化,而是使一个范畴、概念更加丰富化,更加多元化,更加具有开放性、实践性。它不是给我们一个简单的结论,而是为不断深入的探索开辟道路。这是张宇奇这部作品最为可贵之处,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有助于读者对“封建”问题进行进一步、更为深入的探索。

《尚未完成的历史:从到的中国新文学之变》不仅是对过去百年历史的回顾,更是为中国未来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。张宇奇以他独特的思考方式,为我们勾勒出一个更加多元、丰富、开放的现代中国图景。(本网记者)

责任编辑:刘兆

我要反馈
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71us.com/p/170116405121491.html
下一篇:弈棋育心智 以棋增友谊丨郓城县张鲁集镇中心小学举办象棋和五子棋比赛